如影随形

影子是一个会撒谎的精灵,它在虚空中流浪和等待被发现之间;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模板分享 > 作品 >

以文化的力量赋能城市发展——第三届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5-11-19 09:53编辑:365bet体育投注浏览(59)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经久不衰的汉风,绵绵不绝的文化脉络。近日,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在江苏徐州举行。本届中华文化论坛以“什么是汉?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数字智慧传播、文明互鉴、文化考古、文化遗产等话题展开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追溯汉文化源流,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承载汉代文化的土地,它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密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卢璐表示。 在当今数字智能时代,如何才能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活跃”? 南京博物院名誉馆长、研究馆员龚亮以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多次展览为例,强调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运用可以更好地阐释和解读文物、文化文化与地域、文化文化与人的关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陆安东介绍,2024年,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字智能创新实验室启动了中国古城数字地图集成项目,以跨学科的数字智能方法赋能古城保护,让卫星图像、天图和海量文档通过算法集成帮助解决古城保护问题。 目前,南京大学正在研发““徐州古城数字地图建设项目”为徐州量身定制。“在建设徐州古城数字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数字图像赋能徐州城市空间建设,让普通老百姓在大街小巷中找到汉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陆安东说。 论坛上,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管理系主任张培琪以徐州“鹏程七里”项目为样本阐释了“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更新的融合与象征”。张培琪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徐州与文化文脉一起深入挖掘历史元素和文化资源,整理出97项、235项文化资源。这条长约7英里的文化轴贯穿老城,构建了每一个历史遗迹的“时空记忆”整个时期,让“怀旧”变得有形。 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类似的探索正在进行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主任蒋毅以上海东斯文里的城市更新为例进行了分享。他说,“在尊重石库门这样的历史建筑的前提下,东斯文里整个片区嵌入了节能绿色技术和混合业态,嵌入了共享办公、商业商业和保障性住房,避免了大规模的拆建,实现了旧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象征。” 这些沉睡千年的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的“石史书”,更是汉代永恒文化的活载体。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朱存明用汉画像石是解开汉文化深层密码的钥匙。他说,语言和图像是文化存在的两个重要载体。如果说《史记》、《汉书》是记载汉代的史书,那么汉画像石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图像史书。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霍红表示,中国诗歌具有语言简洁、想象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通过中国诗歌的外译,有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望未来,汉文化正在从传统传承走向当代复兴。这一重要的文化基因融入民族血脉,以软文化的力量赋能城市发展,为时代进步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年11月19日5,第 0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