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

影子是一个会撒谎的精灵,它在虚空中流浪和等待被发现之间;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cq9传奇 >

发展中小学科技教育有明确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3编辑:bet356在线官方网站浏览(165)

    光明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唐倩儿)过去,“黑板上做实验”、“试卷上写实验”已经成为中小学科学课的“刻板印象”。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撑。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强国基础的关键一步,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谈及《意见》发布的原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印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追求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和长期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首次提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与人们所熟悉的科学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更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横向连接,将优质科技资源聚合到中小学教育中;实现跨学科交叉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军解释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到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达到培养科学人才和技术储备的目标。” 为此,《意见》建议,到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评价和条件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支持机制不断完善,项目化、探究式、跨学科每种针对实际场景的方法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将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意见》为科技教育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意见指出,建立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小学低年级注重不关心,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培养好奇心;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做中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重点解决问题问题并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从现象认知向常规探索和实践方法的转变;高中阶段鼓励学生与科技前沿逻辑互动,进行实验探索和工程技能,系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同时,我们积极构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在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渗透中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 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面,需要意见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尖端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教育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共同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界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界限,构建沉浸式互动学习场景。 资源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保障。对此,意见明确,可以从“硬环境”和“软空间”两个方面共同推动。一方面,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协调使用关闭校园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科技实验学习场景,为学生真实情境体验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技能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科技教育支柱,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学新形式。同时,依托“家校协同育人”“教育联盟”,有效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同打造区域科技园。打造“百城万馆”工程,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小工程师”计划,开展中小学“试点阿克森”探索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第08页)

上一篇:聚“会”成趋势,走向“新”

下一篇:没有了